江西泰和县鹅颈塘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,是一个祖祖辈辈无法忘记的地方。因为这里曾是他们的祖地。明清、民国以及当代的家谱中,屡屡记载到这样一个地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塘。
鹅颈塘或称之为鹅井塘、鹅颈大丘、鹅形大丘,还有的家谱中记载为鹅掌大邱、鹅公大丘、鹅颈头等多个地名。这些地名经过对比,不难发现都是属于移民点,且指的是同一个地方。移民时间大多都集中于元末明初,这跟当时的“江西填湖广”相吻合。
江西泰和县鹅颈塘移民湖南的人口众多,主要集中于湖南永州、郴州等地。在湖南衡阳、怀化、湘潭、长沙等多地都有迁民。泰和县迁入湖南移民,不仅在元末明初就存在,宋元时期,也有不少人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湖南。
在湖南永州有些县区,60%以上的姓氏家族来自泰和县。泰和县迁入湖南移民后裔人口因涉及面广,清代民国也有很多后裔外迁两广、云贵川等地。后裔人口数量庞大,至今无法统计。
对于江西泰和县鹅颈塘移民的研究,小编写的文章不下四篇。网上也有大量不同的姓氏家族写的文章,都为寻找这个地方。带着这个疑问,也是为帮数百万湖南人圆“寻根梦”。去年11月下旬,终于踏上了去江西泰和县的路。
火车开往泰和县,下车后,还要坐几十分钟公交车才能到县城。泰和县原本不称泰和,而为太和县。明洪武年间,改称泰和县。在古代属于庐陵郡管辖。这里就是一个小的县,至今户籍也只有57万余人。
泰和县面积有2495平方千米,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找到鹅颈塘确实很难。网上有人说,鹅颈塘在临近的吉安县境内,在百度地图仔细查看,吉安县确实有鹅颈这个地名。但家谱从明代到民国都记载鹅颈塘在泰和县。对于位于吉安县的说法,没有可靠的依据性。
泰和县因赣江水流过,自古以来水运发达,境内各个乡镇都有渡口和码头。仅《泰和县志》记载的渡口就不下数十个。“江西填湖广”这么多人口要从泰和县运出去,走水路是首选之路。与此同时,江西鄱阳县瓦屑坝的移民,就是通过鄱阳湖走水路移民到湖北、安徽等地的。
泰和县的渡口众多,之前听人说,鹅颈塘在泰和县禾市镇,禾市镇确实靠近赣江边,境内也有渡船埠、国渡等古渡口。但是,禾市镇离泰和县城坐车有29公里距离,近60里路。当时的人不可能走那么远的路去坐船。
也有人说,鹅颈塘在螺塘,但螺塘离泰和县城中心,也有12.3公里,差不多20多里路。明初,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点,就是设立在县城中心,并没有设很远。明明县城中心有赣江水流过,何必要去那么远的渡口坐船呢?此说法也存在质疑。
按照明朝的移民规则,“四口之家留一、六口之家留二”。所有移民人要去移民点领取凭照川资,然后分迁到各地。既然县城就有赣江流过。这个移民点应该就是靠近以前的旧县衙,而且离赣江边还不远,且这个地方还能容下万人以上。
泰和县各个乡镇的移民人从水路到达县城,集中在某一个区域,然后统一出发。在泰和县博物馆不经意的发现,里面陈列的壁画上记载了鹅颈洲这个地名,称位于城西的吹塘。
对于鹅颈洲的地名,泰和县博物馆的人还拍摄照片,照片上的那个位置有两口塘。根据照片我们询问了当地人,说这个地方就是位于泰和县中医院和第三实验小学后面。
从泰和县博物馆坐了几个公交站到达这个地方,找了半天,终于找到了。两口塘中间有条小路,两边全是菜地。现在这个地方都是空旷的,目测可以容纳几万人,很符合安置移民人。
如果是按泰和县博物馆的说法,鹅颈塘就找到了。找到鹅颈塘这个地方,小编心中并没有那么惊喜,因为这里只剩下两口塘和大片菜地。当年的移民人,在600年前,全都迁走了。要找到以前的姓氏来源却又是一个梦。
明朝政府根据移民政策,对移民人实施管制,外迁的人不允许回到故地。甚至对具体来自泰和县哪个地方也必须隐瞒,统一口径说成了鹅颈塘。
所以,后人在修家谱的时候,不同姓氏外迁的人都记载同样一个地名江西泰和县鹅井塘。要想彻底揭开泰和县鹅颈塘这个谜团,还得期待有当时外迁人的墓志铭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