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家谱知识 >>  寻根之旅

历史上11大移民圣地:你的姓氏是来自己这5个地方吗?

前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,历史上11大移民圣地:山西洪洞县大槐树、南雄珠玑巷、苏州阊门、宁化石壁、光州固始、河北小兴州等六大移民地。不难发现,这些移民地都跟洪武大移民和“衣冠南渡”有关。

下面我们再来给大家介绍下剩下的五大移民圣地,这五大移民地主要迁往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北、四川、重庆等地居多。这里给大家来说说看。

1、江西鄱阳瓦屑坝

鄱阳瓦屑坝移民,主要发生在元末明初时期。明初湖广、江淮地区受战乱的影响,很多地方土地荒芜、人烟稀少。朱元璋为了巩固明朝政权,恢复地方经济,实施了鄱阳瓦屑坝移民。

瓦屑坝原本是鄱阳湖边的一个老渡口,离鄱阳县还有几十分钟的车程。谁也没找到600年前这里,曾是移民中转站。

瓦屑坝移民大多迁入湖北、安徽等地。据悉,当年移民人口有几十万人,湖北黄州府有不少姓氏家族族谱记载自己先祖来自江西饶州府。

如今,鄱阳瓦屑坝移民后裔主要分布于湖北黄冈、武汉市,安徽的安庆、桐城、合肥,还有湖南长沙地区。

2、江西泰和县

江西泰和县移民,迁入湖南地区居多,移民时间较久。在湖南地区的家谱上,发现早在唐末五代时期,因战乱影响,就有泰和县人迁入湖南。两宋至元朝时期,也有不少泰和县民迁居湖南。

特别是元末明初,朱元璋跟陈友谅争夺天下,导致湖南地区人口稀少。朱元璋从泰和县多次迁民进入湖南各地。据史料记载,宋明时期,泰和县人口减少10余万人,这些人大多为外迁的居民,

据查谱网统计,仅泰和县迁移湖南的姓氏多达90多个。

使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成为“江西填湖广”的移民中转站,如今的鹅井塘位于县城西部,仅剩下一大片菜地和两口塘。期待湖南有能力的人,把这里开发为”江西填湖广移民文化园”。

如今,江西泰和县移民后裔主要分布于湖南永州、郴州、衡阳、邵阳、长沙等地。在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两广地区和台湾省也有分布。

3、湖北麻城孝感

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,不仅在明末清初“湖广填四川”中有发生,在明初也有不少人从这里迁居四川、重庆地区。

一方面麻城孝感乡移民,是明末清初随张献忠部迁入四川。另一方面,是清初时期,清政府采取的“湖广填四川”政策,有大量的人口从这里涌入四川地区。

如今,在湖北还建有麻城孝感乡文化园。后裔主要分布于四川泸州、云阳、资中和重庆等地。

4、山东枣林庄

山东枣林庄移民,主要发生在明洪武年间。与明初朱元璋采取的“移民宽乡”政策有关。移民人口主要迁往安徽、河北地区。

枣林庄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盐运通道,在明政府移民政策的影响下,这里成为了移民中转站。至今,安徽地区有不少姓氏家族家谱记载自己先祖是从山东枣林庄迁来。

如今,山东枣林庄移民后裔主要分布在安徽的凤阳、霍邱和寿县,以及河北滦南县、唐海县等地。

5、江西南昌筷子巷

江西南昌筷子巷移民,是明初“湖广填四川”的移民集结地。自古以来南昌城就是重要的交通要地,筷子巷移民通过赣江水达到湖广、安徽等地。

在湖南、湖北等地的姓氏家谱上,有不少记载自己先祖来自筷子巷。或间接的记载来自江西豫章、洪都、南昌府。这些移民大多是从南昌城的筷子巷迁出。

如今,南昌筷子巷就是一条不足1里的小区巷道。后裔主要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安徽等地。

以上是历史上11大移民圣地中五大移民圣地介绍,这些移民时间多集中于元末明初,以江西居多。

相关资讯